東亞研究所於2025年3月5日舉辦專題演講,邀請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方志恒(Brian C. H. Fong)教授進行專題演講,介紹他近期出版的新書《US-China Rivalry:Great Power Competition in the Indo-Pacific》(中美競逐:印太地區的大國競爭)的研究內容。本次演講由本所薛健吾教授主持,吸引本校各系所的師生踴躍參與,現場討論氣氛熱烈。
方志恒教授為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博士,其研究領域涵蓋國際關係、民主化與身份政治,目前已發表20多篇SSCI的期刊論文,也獨著和編著了多本學術專書,是著作等身的傑出學者。在演講的一開始,方老師首先概述本書的架構,並從理論與實證層面剖析美中競爭之發展脈絡。他從著名學者米爾斯海默(John Mearsheimer)所提出的「攻勢現實主義理論」(offensive realism)出發,透過對該理論新增中美兩國的國內變數的增補,試圖回答四個問題:中美為什麼競爭且競爭在不同的時間點有強弱之別、為什麼特別在某些國家中競爭、為什麼也在經濟上競爭,以及競爭在各種情境之下將會如何結束。方老師將他的論點稱為「新攻勢現實主義(Neo-offensive realism」,試圖建構更具解釋力的框架,以剖析美中競爭強度變化的機制。
本書的核心論點強調,美中競爭主要受系統性因素驅動,而內部因素則決定競爭的步伐。競爭將集中於雙方利益高度衝突的國家與準國家。美中兩國主要透過非軍事與經濟手段展開以爭奪區域影響力。未來在印太地區競爭的走向,則取決於兩強相對軍事權力的變遷。
在進一步分析美中競爭的歷史進程時,方教授將其分為兩個時期:(1)1992年至2007年,以及(2)2008年至2024年,並透過兩項指標進行分析:一為印太地區各國軍事預算比例,以衡量該時期的系統性權力結構;二為美中兩國國家安全文件中對彼此的正負面評價比例,以分析雙邊競爭態勢的變化。研究結果顯示,1992年至2007年間,印太地區的權力結構呈現「均衡多極化」,而美中雙方在各自的國家安全文件中,對彼此的評價多為正面。相較之下,2008年至2024年期間,該區域權力結構轉為「不均衡多極化」,且美中兩國的國家安全文件中對彼此的負面評價比例顯著上升,雙方競爭趨於激烈。基於上述分析,方教授提出在印太地區四種未來可能的權力結構發展趨勢,分別為:「不均衡多極化」、「均衡多極化」、「中國單極化」及「兩極化」,並分析在這四種可能情境下大國戰爭爆發的機率和競爭的強度。
本次演講內容深具啟發性,與會師生積極參與討論,透過學術對話,深化對美中競爭及國際政治格局變遷的理解。東亞研究所未來將持續主辦中國大陸研究、國際關係及東亞區域研究等相關學術講座活動,活動資訊敬請密切關注本所網站與臉書粉絲專頁。竭誠歡迎各位師生與各界學術先進踴躍報名參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