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

歷年紀事

首頁 / 東亞出品 / 歷年紀事
::: :::
日期:2024-05-01

東亞研究所(下稱東亞所)於5月1日舉辦專題演講,邀請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杜魯斯分校歷史、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教授、美國華人社會科學教授協會主席方強,以「毛澤東時期的中國信訪制度」為題進行中文專題演講。方強的研究領域包含中國法律與中國政治。本次演講由本所合聘教授蔡文軒主持,吸引滿場師生到場聆聽。

方強先從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信訪制度「詣闕」談起,信訪是人民為了要伸冤、追求公平。西方國家也有相似制度,無論是訴願、向上申訴等,目的是提供一條途徑供民眾反映民情。根據農民平等主義、民本思想與天理抗爭,中共理解必須接受人民向上申冤的管道,在其建政前的陝甘寧邊區就有接受上訪一事。

毛澤東在1951年曾說:「要重視人民來信,要把上訪看成是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加強人民聯繫的一種方式,不要採取掉以輕心、置之不理的官僚主義態度。」各地方政府、法院、工廠、大學等,故而皆廣泛設立信訪局、信訪辦等,用以接受並處理民眾的陳情與上訪。曾有官員表示,1950年代的中國中央政府,每年至少收到200萬至300萬件的信訪,這尚不包括走訪的數量。然而在1957年反右派運動時,很多民眾擔心因為上訪獲罪,便不敢上訪。一直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,仍持續有著為數不少的上訪。

從中共的觀點而言:人民之間的內部矛盾可以透過信訪解決,而敵我矛盾沒有信訪、只有刑罰。改革開放之後,上訪件數越來越多,其中前去中央集體上訪的佔比也逐漸增加,又以退伍軍人、下崗工人、農民抗爭等三大群體的上訪更具擴散與影響力,連帶地推動社會維穩體系的建立。然而,各地也擔心信訪成為治理績效評估的標準,因此也有地方到中央攔截上訪的截訪出現。到了2000年以後,上訪內容主要圍繞在農民負擔過重、農村徵地、城市動遷等社會與民生議題層面。藉由方強豐富田野調查的案例分享,師生在提問與討論環節有許多對信訪議題的思辨與啟發。

會後本所特聘教授兼所長鍾延麟、本所特聘教授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信賢、蔡文軒特地邀請方強共進晚餐、共話學術,希望雙方將來有更多、更深入的交流。

本所將持續主辦中國大陸與東亞區域研究相關學術講座活動,活動資訊敬請密切關注本所網站與臉書粉絲專頁,歡迎各位師生與學術先進踴躍報名參加。

back to top
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