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東亞所訊】
東亞研究所近期辦理多場研究方法相關工作坊,最後一場於12月7日邀請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張廖年仲,以「中共外交的經驗研究方法:以中國的夥伴關係為例」為題進行專題演講,由本所教授黃瓊萩擔任主持人,並邀請本所所長鍾延麟開場。本場演講吸引許多政大師生熱烈參與及討論。
張廖年仲於本所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,擁有深厚的中國研究背景。在演講的過程中,他先介紹質化與量化的研究方法以及各自的優缺點,並表示傳統的中國研究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,是訪談法與田野調查法等方法,接著開始討論不同的研究方法與中國研究之間的關係。
張廖年仲建議同學們在做研究時,應先有明確的問題意識,再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。根據自身過往的研究經驗,如果同學們的論文要回答的問題是「為什麼(why)」,那麼可能比較適合使用量化的方法;如果要回答的問題是「什麼(what)」或是「為何(How)」,那麼質化的研究可能可以解釋得更為詳細。此外他表示雖然中國研究在取得資料與數據上較為困難,但也鼓勵同學仍然可以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多方嘗試。關於國際關係研究的數據,他也推薦Correlates of War (COW)和Alliance Treaty Obligations and Provisions (ATOP)等兩個開放的資料庫供同學參考使用。
在演講的下半部分,張廖年仲分享目前關於中國夥伴關係的研究,以此帶領同學一步步地觀察和分析自己文章中的研究方法。他首先介紹文章的三個問題意識:為什麼中國想與美國的盟友建立夥伴關係?什麼情況容易吸引中國,想與美國的盟友建立夥伴關係?中國如何藉由夥伴關係,影響美國的聯盟體系?在釐清問題意識之後,文章即對「夥伴關係」與「同盟關係」作出定義與檢驗的指標,並提出核心假設,最後採用量化研究的方式,以大量的數據來檢證文章的假設。會議尾聲師生針對研究方法,以及研究內容提出許多問題與感想,張廖年仲在回答同時也表示感謝,在這些問題之中,讓他能夠獲得更多靈感。
本次演講為東亞所的研究方法專題系列演講最終場次,感謝各位老師與同學的熱烈參與。東亞所未來仍會不定期舉辦相關的座談會與演講,請同學們可以持續關注東亞所的官網、臉書粉絲專頁,以及本校活動報名系統當中,關於東亞所的一系列精采活動。